粉絲專頁
 
   
 
台灣歌謠的人文風景
一九二〇、三〇年代的大稻埕,既是商業重鎮亦為文化搖籃,創作者在此地孕育了許多珍貴且動人的藝術文化結晶,其中台灣歌謠即為當時豐碩的成果之一。

今日人們所稱的台灣歌謠,是三〇年代最時髦的流行樂音,滿載著充滿創新與夢想的時代風情,上善人文基金會期望藉由台灣歌謠推廣活動,引領民眾認識彼時才華洋溢的音樂詞曲創作者,並聆聽首首動人樂音,體驗過往風光鼎盛年代的痕跡。

潺潺河水,悠悠歌聲。由歌謠回想過往北台灣的風華年代,如同一場歷史地理探索之旅,感受河流與城市人文間相依相存的關係,連結現在與過去的互動、對話之契機。
 
鄧雨賢

鄧雨賢(作曲家),一九〇六年出生於桃園縣龍潭鄉的客家人,曾前往日本東京歌謠學院研習音樂。一九三二年,他投効流行歌壇,以一曲《大稻埕進行曲》受人矚目,次年成為古倫美亞(哥倫比亞)唱片公司的專屬作曲家,其重要作品為《望春風》、《雨夜花》、《春宵吟》、《四季紅》、《滿面春風》、《碎心花》。


鄧雨賢出生於一九〇六年,是桃園縣龍潭鄉的客家人,出身書香門弟,小時隨父親北上,就讀艋舺老松公學校,畢業後考進「台北師範學校」,完成師範教育後,分發在台北「日新公學校」執教,一九二八年轉任大龍峒公學校,《望春風》作詞者李臨秋,是該校畢業生,如此巧合,真是罕有。後又執教於松山公學校短期的「訓導」(小學老師)工作,因壓不住對音樂的執迷,決定放棄,乃赴日本東京歌謠學院研習。

一九三二年,他投効流行歌壇,以一曲大稻埕進行曲受人矚目,次年成為古倫美亞(哥倫比亞)唱片公司的專屬作曲家,鄧雨賢的作品,廣受人們歡迎,可惜他作曲的「顛峰時期」僅限於一九三三到一九三六年,因而未能留下更多的作品。

圖片來源:http://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Teng_Yuhsien.jpg

鄧雨賢曾說:「⋯⋯如果可能,藝術家應該和大眾有更頻繁的接觸,從而完成藝術家本來的使命。幸而我和唱片公司有關係,有較多機會接觸大眾。不客氣的說,現在的台灣藝術已經成了一部份紳士階級的娛樂機關,實在需要改進和大眾一同鑑賞藝術的態度。還有台灣的音樂家,缺乏精神修養。自稱且別人也認為音樂家的人們,在大眾面前彼此謾罵、爭吵等,實在是對不起大眾,且極為難看的事情。⋯⋯我覺得台灣的藝術有些地方程度很高,但有些地方則自甘停於低級的程度。關於這點,唱片具有各種受大家愛好的先決條件,所以我想在這方面更加努力。」(一九三六年三月「台灣文藝」:「文聯主辦綜合藝術座談會」)

「皇民化」運動日囂塵上期間,使得他有「英雄無用武之地」之嘆,雖也以唐崎夜雨筆名創作一些時局歌曲,終因戰事升高乃疏散到鄉間,在新竹芎林鄉,重拾教鞭。

天妒英才,一九四四年,這位「台語歌曲的奇葩」,以肺病和心臟併發症,逝於竹東,享年僅有三十九歲,和西方音樂大師孟德爾松.福斯特同壽。

鄧雨賢的音樂創作生涯雖僅僅數年,但他遺留下了《望春風》、《雨夜花》、《春宵吟》、《四季紅》、《滿面春風》、《碎心花》⋯⋯等等令人琅琅上口的佳作,足以永垂不朽。


 
財團法人上善人文基金會 Shang Shan Human Culture Foundation 台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二段75號 02-2321-4008 版權所有©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網站地圖隱私權安全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