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絲專頁
 
   
 
台灣歌謠的人文風景
一九二〇、三〇年代的大稻埕,既是商業重鎮亦為文化搖籃,創作者在此地孕育了許多珍貴且動人的藝術文化結晶,其中台灣歌謠即為當時豐碩的成果之一。

今日人們所稱的台灣歌謠,是三〇年代最時髦的流行樂音,滿載著充滿創新與夢想的時代風情,上善人文基金會期望藉由台灣歌謠推廣活動,引領民眾認識彼時才華洋溢的音樂詞曲創作者,並聆聽首首動人樂音,體驗過往風光鼎盛年代的痕跡。

潺潺河水,悠悠歌聲。由歌謠回想過往北台灣的風華年代,如同一場歷史地理探索之旅,感受河流與城市人文間相依相存的關係,連結現在與過去的互動、對話之契機。
 
蘇桐

蘇桐(作曲家),出生於一九一〇年,曾是日治時期台北市歌仔戲班的後台著名樂師,擅長揚琴。後被古倫美亞唱片公司聘為作曲專屬,以《懺悔的歌》、《倡門賢母》進入流行歌壇,其重要作品為《農村曲》、《日日春》、《雙雁影》、《青春悲喜曲》、《煙酒歌》、《姊妹愛》、《母啊喂》等。


蘇桐,一九一〇年二月十九日出生。他是一位典型的民間藝人,有他的執著、有他的個性,也有他的傲氣。

他與陳秋霖,陳水柳(冠華)是日據時期台北市歌仔戲班的三位後台著名樂師,一九三六年,蘇桐曾參與「台灣新東洋樂研究會」,進行傳統樂器改良;當代歌壇無人不知他是一位操彈揚琴不做第二人想的最佳樂師。

台語流行歌曲發韌,蘇桐的作曲才華即被賞識,被古倫美亞聘為作曲專屬,以《懺悔的歌》、《倡門賢母》進入流行歌壇,而他真正揚名是在以後跳槽,為勝利唱片與陳達儒合作所寫的《農村曲》、《日日春》、《雙雁影》。

戰後,他仍有與作詞家陳達儒合作,如《青春悲喜曲》、《煙酒歌》、《姊妹愛》、《母啊喂》等佳構,惜生活老是困乏,入不敷出,淪為流浪街頭樂師,賣過歌仔簿及漢藥秘方-「高家種子丸」。

晚年,曾隨楊麗花歌仔戲班在台視擔任演奏,惟因氣喘病復發,不能夠參加錄影,而辭去職務,窩在三重鎮養雞度日,不久即因病去世。

蘇桐是一位音樂天分很高的作曲家,可惜恃才傲物,加以生不逢時,而潦倒一生,過世時,身無長物,賴他的朋友為其火化,遺骨始得奉安於靈骨塔。


 
財團法人上善人文基金會 Shang Shan Human Culture Foundation 台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二段75號 02-2321-4008 版權所有©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網站地圖隱私權安全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