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絲專頁
 
   
 
台灣歌謠的人文風景
一九二〇、三〇年代的大稻埕,既是商業重鎮亦為文化搖籃,創作者在此地孕育了許多珍貴且動人的藝術文化結晶,其中台灣歌謠即為當時豐碩的成果之一。

今日人們所稱的台灣歌謠,是三〇年代最時髦的流行樂音,滿載著充滿創新與夢想的時代風情,上善人文基金會期望藉由台灣歌謠推廣活動,引領民眾認識彼時才華洋溢的音樂詞曲創作者,並聆聽首首動人樂音,體驗過往風光鼎盛年代的痕跡。

潺潺河水,悠悠歌聲。由歌謠回想過往北台灣的風華年代,如同一場歷史地理探索之旅,感受河流與城市人文間相依相存的關係,連結現在與過去的互動、對話之契機。
 
王昶雄

王昶雄(作詞家),一九一六年出生於淡水。身為齒科醫生的他,在忙碌的門診之餘,他仍持續創作喜愛的音樂及文學,其與呂泉生教授合作的台語歌曲:《阮若打開心內的門窗》、《結與結》、《我愛台灣的故鄉》、《失落的夢》,無不是膾炙人口。


王昶雄,原名王榮生,一九一六年出生於淡水。淡水公學校畢業後,負笈東瀛,先進郁文館中學,再入日本大學文學系,中途轉日本大學齒學系,一九四二年畢業,第二年返鄉,在家鄉開設齒科診所。

圖片來源:家屬提供

他的文學活動在留日時期即開始,前後兩次參與同人雜誌-「青鳥」雙月刊和「文藝草紙」季刊。返台後,加入張文環的「台灣文學」,成為台灣新文學運動「戰爭時期」的「高手」之一。他以日文寫小說、散文、詩、評論,質量都很可觀,小說創作雖以短篇為主,但也有數篇中篇的佳作。如〈淡水河的漣漪〉、〈奔流〉、〈梨園之歌〉、〈鏡子〉等。

圖片來源:家屬提供

一九五三年,王昶雄將其照安齒科診所遷移至台北市中山北路一段巷內,忙碌的門診,使他無法像「文學少年」時期一樣,「本職」與「副業」兼顧,但是他並沒有封筆,時有遊記、小品散文之作,難能可貴的是他的中文,亮麗清穎、可圈可點,毫無「語言障礙」,其與呂泉生教授合作的台語歌曲:《阮若打開心內的門窗》、《結與結》、《我愛台灣的故鄉》、《失落的夢》,無不是膾炙人口。

王昶雄對文學的認同,一直堅持著三個原則:(一)文學是不該穿制服的,在任何環境下,總要有自己的個性。(二)文學精神是自由的表現精神,文學精神存在的地方,就是自由存在的處所。(三)小說的構想和技巧,雖原無訂法,但理應不斷的求新、求變。

圖片來源:家屬提供

他的執著與嚴謹的「文學觀」,可見之於「我為什麼要寫作」一文:

「文學是人世的鏡子,......靈敏的作家,才會在平凡的生活中觀察出新穎的地方來,體認出新穎的意義來,這便是所謂『見人之所常見,而道人之所不能道』。我的筆,也就是要在生活的潮流沖激下,才會變得更尖銳、更有力的。只嘆作品既寥若晨星,又慣寫半截文章,致令壯志難酬。不過,『寡產』固敵不住『多產』,卻總比『不產』高強得多,乃自鳴『精兵』以自遣。」


 
財團法人上善人文基金會 Shang Shan Human Culture Foundation 台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二段75號 02-2321-4008 版權所有©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網站地圖隱私權安全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