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絲專頁
 
   
 
台灣歌謠的人文風景
一九二〇、三〇年代的大稻埕,既是商業重鎮亦為文化搖籃,創作者在此地孕育了許多珍貴且動人的藝術文化結晶,其中台灣歌謠即為當時豐碩的成果之一。

今日人們所稱的台灣歌謠,是三〇年代最時髦的流行樂音,滿載著充滿創新與夢想的時代風情,上善人文基金會期望藉由台灣歌謠推廣活動,引領民眾認識彼時才華洋溢的音樂詞曲創作者,並聆聽首首動人樂音,體驗過往風光鼎盛年代的痕跡。

潺潺河水,悠悠歌聲。由歌謠回想過往北台灣的風華年代,如同一場歷史地理探索之旅,感受河流與城市人文間相依相存的關係,連結現在與過去的互動、對話之契機。
 
呂泉生

呂泉生(作曲家),一九一六年出生在台中縣神岡鄉,高中畢業後負笈東瀛學習鋼琴及聲樂,返台後曾採集整編台灣兩首閩南歌謠─《六月田水》(嘉義)、《丟丟銅仔》(宜蘭)刊載於「台灣文學」雜誌上,是為以五線譜紀錄整編閩南民謠成合唱曲的濫觴。呂泉生終身投入作曲與領導合唱團,其重要的新創與整編作品共有《六月田水》、《丟丟銅仔》、《一隻鳥仔哮救救》、《搖嬰仔歌》、《杯底不可飼金魚》、《阮若打開心內的門窗》,為台灣第二代音樂家最具代表性人物之一。


呂泉生筆名呂玲朗(日據時代),田舍翁、居然、鐵生、泉生、羅仙、明秋、長風(戰後),一九一六年出生在台中縣神岡鄉,他是「台灣第一書庫」筱雲山莊主人呂炳南的後人。

二十歲畢業於「台中一中」,而後負笈東瀛,入東洋音樂學校鋼琴科,二年級時,因意外傷害,右肩脫臼、手指受傷,乃改修聲樂。加以白俄貴族後裔史丹秦•謝比露教授的合唱課程對他影響頗巨,使呂泉生日後獻身了歌曲創作和合唱教育。

二十三歲完成學業後,擔任職業歌唱家,在日本東寶劇場擔任要角,此時開始從日本名作曲家成田為三,學習作曲理論。

一九四三年返台,滯留大稻埕時,採集整編了台灣一南一北的兩首閩南民謠-《六月田水》(嘉義)、《丟丟銅仔》(宜蘭),刊載於「台灣文學」雜誌上,是為以五線譜紀錄整編閩南民謠成合唱曲的濫觴。不久又採編了《一隻鳥仔哮救救》。日本殖民政府在台灣實施皇民化的「新台灣音樂」運動時,禁止了鄉土民謠演唱,而呂泉生卻在此時應「東京廣播協會」之邀,將這些閩南歌謠的合唱錄音帶,遠征日本,在當地播放。

戰後,他先後指揮過XUPA「中廣」合唱團、「台灣警備總司令部交響樂團」(今「台灣省交響樂團」前身)合唱隊、「台灣省文化協進會合唱團」,一九五七年,開始領導台灣第一個私立兒童合唱團,二十多年來的辛勤耕耘,使榮星兒童合唱團,成為海內外聞名的合唱團。

台灣第二代音樂家最具代表性人物:創作管弦樂曲的江文也、創作鋼琴曲的陳泗治以及創作歌曲的呂泉生;而在鄉土「樂」園中,耕耘最勤、最久的是呂泉生,台灣的「音樂人口」,可以說直接、間接都受過他的薰陶。在台灣的音樂教育,他的貢獻有目共睹:早期「一〇一世界名歌集」中文版和九十九期「新選歌謠」月刊的編輯,及國民小學音樂教材的審訂,他都是策劃人,使台灣近代音樂教育才有了落實的基礎。

《搖嬰仔歌》、《杯底不可飼金魚》、《阮若打開心內的門窗》......,這些有濃郁鄉土情的作品,必將生生不息地繞樑在大地之上。


 
財團法人上善人文基金會 Shang Shan Human Culture Foundation 台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二段75號 02-2321-4008 版權所有©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網站地圖隱私權安全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