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絲專頁
 
   
 
打開1930的衣櫃
超過一甲子前的臺北街頭,當男孩女孩輕輕擺著衣袖走過亭仔腳,妝點他們花樣青春的可能是漢服、和服、洋服,彼時的街角經常上演著一幕幕中西交融的綺麗風景。

想像打開1930年代的衣櫃,回顧過往因政經環境、布業起飛、文化思潮而催化出的穿著記憶,服裝如同一面鏡子,反映社會文化遞變,描繪出過往因摩登思潮而發展出的服裝西化歷程,傳達這片土地上的生活轉變動態。


 
〈半百歲月的穿著記憶〉(上篇-西洋篇)

由上善人文基金會策劃的「綺麗風景‧打開1930的衣櫃」人文講座,邀請著有《中西服裝史》、《臺灣服裝史》的服裝史學者葉立誠教授分享〈半百歲月的穿著記憶--20世紀臺灣與西洋的服裝故事〉,透過大量老照片,引領大家從西洋服裝的發展歷程出發,再回望我們生長的這片土地受到西化思潮影響而一步步改變的服裝風格。

從西方回望臺灣服飾風潮

葉老師在討論設計時,不是將衣服視為物件,而是回到人的主體性,以人物誌的角度出發。從1900年代到1940年代的西方談起,分享幾位重要的服裝設計師的小故事,包括大眾熟悉的Coco Chanel、Paul Poiret、Schiaparelli、Dior等,從他們的設計作品中,看見經典品牌如何創造服裝不朽的意義。

第二個階段切入到台灣,從二十世紀初期至今,台灣服裝主流的風格是一次次西化的變遷。但是男生與女生在西化發展的階段與重點不太一樣,女生會由腳而上,男生則是由上而下。


1900年代 接續維多利亞時期的柔美線條

   

圖/葉立誠老師演講簡報/2016年

十九世紀末的維多利亞時期(1895-1910),西方女性呈現的線條,反映出當時社會如何看待人的價值以及兩性的關係。例如束腹從十六世紀開始就出現在西方社會,在十九世紀初期法國大革命以後,有一小段時間女性似乎脫離了束腹的壓迫,但在1810年代後,女性又開始執著於腰身,追求沙漏型的身材。束腹的長度從胸部到大腿,其實這樣的輪廓對女生的身體是很不舒服、很不自在的。

從1895年到1910年,女性服裝風格反映出當時的裝飾設計樣式Art Nouveau(新藝術),在設計上呈現出彎曲起伏的線條,聯想到現在的Cartier(卡地亞)、Tiffany & Co(蒂芙尼)等精湛的飾品設計,Art Nouveau的風格呈現出女性柔性的唯美。

當時西方對女性審美的價值展現出一種裝飾性的美,所謂的「裝飾性」與「功能性」往往在時尚設計中是兩個極端的頂點。在二十世紀初期的西方女性穿著中,可以發現許多的蕾絲裝飾,衣服沒有機能性,手臂幾乎不能抬高、只能平舉,用衣服來壓抑女性的肢體活動,可看出當時的女性是不自由的。當時的女性被要求守規矩、典雅、小心,才不會有損她們的優雅之美,也創造了這個時代典雅的服飾美。

mail設計師Paul Poiret (1879-1944)

1908年左右一般女生的穿著:S型、寬大的帽子、重視腰身,這是當時主流的設計風格,然而Paul Poiret產生了挑戰的決心。他設計的衣服為高腰、不強調腰身,稱為Oriental Style(異國風),取材自中東、東方,帶一點新古典主義,恢復了古代希臘羅馬的造型。從他設計的髮型與高腰剪裁,都讓人聯想到上古時期希臘、羅馬的概念。

 


1910年代 異國文化與世界大戰改變了衣櫃風貌

   

二十世紀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對於女性服裝的變革非常重要,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前,女生的衣服較強調裝飾性、束縛性,與單純的視覺美感,可是服裝缺乏功能性以及對女性的尊重,女性只是依附在男性的價值底下。

戰爭帶動了女性的角色提升以及服裝發展,女性的衣服一下子就變成很實用,衣服有好多的口袋,讓女性看起來驕傲有自信,不再是那麼的柔弱;衣服的裙襬不再拖地,讓女性可以更好地活動。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女性需要從事社會服務工作,所以衣服也反映出這個時代的價值,女性這時候不再是弱者,男性到前線作戰,後方補給工作就落在女性身上,要共同承擔保家衛國的責任。


1920年代 簡潔俐落、不強調女性腰身的自在風格

    

戰爭使衣服的變化腳步加快,1920年代的女性服裝發展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轉折,有人用「新時代的女性」來形容,甚至於說這個時期的女性「好調皮」。除了衣服結構更加自在,裙子長度變短,也不強調腰身了,加上俐落的短髮,看起來更像一個男生。

1920年代女性拍照的笑容變多了,更加自由自在、更有自信,可以展露自己的小腿,參與打高爾夫、賽馬會、滑雪、游泳、打球等活動,女性衣櫥的內容也因此做了調整。特別的是,雖然女性用短髮展現帥氣的氣質,她們還是想保持女性的特質,化妝品反而更加的蓬勃發展。1920年代女性開始不穿束腹、改穿襯裙作為內衣,搭配可以穿著肩帶式的衣服,她們內在的衣服會呼應外在的衣服,也讓女生有更多機會可以掌握自己的身體。

男生的服飾在1920年代出現有趣的風格,俗稱Oxford Bag,來自於英國倫敦牛津的男生,他們開始穿這種寬垮的褲子,過街時還得把褲子拉起來,現在已經鮮少看見。

mail設計師Coco Chanel (1883-1971)

1920年代的女性服裝發展關鍵在於Chanel設計師,她是充滿強烈的自尊心、非常帥氣的女性,Chanel並非一直強調女權主義,而是透過穿著來表達對女性的期望。她的宣傳照強調女生不用男生攙扶就可以去爬山,可以展現雙臂,找尋自己的天空。1910年代Chanel剛開始推行服裝時,很多人視她為異類,然而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1920年代,Chanel的衣服不強調腰身、裙子變短,搭配俐落的短髮,大家彷彿看到了先知,紛紛以Chanel做為榜樣,她的衣服成為主流的設計款式。

  


1930年代 好萊塢電影工業與超現實主義下的成熟風韻

   

時尚不是恆定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女性追求一種柔美、典雅、高尚的概念,1920年代就像國中、高中的女生被解放出來,很頑皮、調皮,充滿了自我意識,想嘗試許多不一樣的東西。1930年代的女性則是風韻猶存,女生的造型又隨時代改變了。30年代流行細細的眉毛、翹翹的睫毛,女生看起來較為成熟,帽子形式也改為斜邊帽,在好萊塢的電影中可以看到許多這樣的形象。相較於20年代好像小女孩長大的感覺。當時開始流行燙頭髮,台灣30年代的老照片中也可以看到這種較為洋派的髮型。頭髮越捲曲代表越美,這時候又開始追求曲線,並開始換上高跟鞋。

美國在1930年代創造許多時尚界的話題,最關鍵的就是好萊塢的流行,透過大螢幕的傳送,電影工業中塑造出來的俊男美女成為西方時尚的模仿對象。

1930年代美國出現第一家模特兒經紀公司,叫做福特。最早人們有Fashion Model的概念是來自於設計師Worth,在十九世紀中就有真人走秀,當時Worth請他的太太來走秀。以前的衣服僅僅擺在人檯上或櫥窗中,但衣服穿在人身上的感覺大家都不知道,所以Worth很聰明地開啟新的模式,得到很好的效果。二十世紀初期主要的模特兒是舞台劇的女伶或者是名媛,並不是專業的行業,甚至有時候是臨時的招攬展示人員。30年代模特兒變成一種專業,強調女性的美感。

mail設計師Elsa Schiaparelli (1890-1973)

1930年代重要設計師是義大利的Schiaparelli,曾修習哲學的他,從不同的領域豐富了設計觀點。Schiaparelli與超現實主義畫家達利合作,服裝中可以看見超現實主義的概念。服裝不再只是單一的唯美,跳脫過去服裝只是要華麗的風格,也與過去要爭取女性意識的訴求不一樣了。1930年代建立了獨特的經典,充滿趣味性。

    


1940年代 戰爭時的陽剛性格與戰後設計新風貌

    

1940年代的西方世界經歷了第二次世界大戰(1939-1945),社會氣氛從喜悅進入到沉悶與悲傷,此時的女性又面臨後勤補給的工作,女性也須穿上軍服,服裝的價值是為了安全,當時女性穿的衣服俗稱為Utility clothing(戰爭實用性服裝),當時英國許多的高級女裝設計師為了戰爭,放棄唯美改為實用性的思維,從服裝形象建構出女性有擔當的意識,女性也可以對抗敵人的入侵。

英國在戰爭時期採取配給制,布料也是配額限制的項目,許多女性用交換物資的方式換取布料,例如換到窗簾布來做衣服。1940年代的服裝形式大多是平肩、方肩,裙子與鞋子款式也是為了方便行走。外套在戰爭時期非常受歡迎,不僅是保暖,也是讓人得到更多的安全感。

當時在美國西岸推出了Zoot Suit,來自於美國黑人寬大的西裝款式,西裝外套更長,褲子則是上寬下窄。是繼1920年代的Oxford Bag後,男士西裝的特別款式。

mail設計師Christian Dior (1905-1957)

New Look經常翻譯為新風格、新式樣、新風貌,這個論述是在1947年因Dior出現。當時Dior設計一款衣服取名為花冠形,所謂的「新」在於與戰爭時期服裝對照,為女性穿著帶來新的形象,將過去的陽剛轉為女性化的氣質,排除戰爭時的悲傷氣氛。透過服飾形象建立戰後喜悅、重生的新風貌。

    

(本文為2016.05.21葉立誠老師講座內容整理節錄)


 
財團法人上善人文基金會 Shang Shan Human Culture Foundation 台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二段75號 02-2321-4008 版權所有©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網站地圖隱私權安全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