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絲專頁
 
   
 
打開1930的衣櫃
超過一甲子前的臺北街頭,當男孩女孩輕輕擺著衣袖走過亭仔腳,妝點他們花樣青春的可能是漢服、和服、洋服,彼時的街角經常上演著一幕幕中西交融的綺麗風景。

想像打開1930年代的衣櫃,回顧過往因政經環境、布業起飛、文化思潮而催化出的穿著記憶,服裝如同一面鏡子,反映社會文化遞變,描繪出過往因摩登思潮而發展出的服裝西化歷程,傳達這片土地上的生活轉變動態。


 
〈半百歲月的穿著記憶〉(下篇-臺灣篇)

臺灣服飾發展的半百歲月

1900年代的臺灣家族照中,都是完整的中式服裝,1930年代後則開始產生異質性,出現非以中國傳統服飾文化為準則的變化。1930年代後,長輩的衣服還是很傳統,但年輕人開始穿著西裝,或是以中式旗袍搭配西方的瑪莉珍鞋,甚至穿著日式的和服。

透過政治政策的改變,可以了解臺灣早期的服裝樣式的發展分期,二十世紀初可分為日本時代的綏撫階段、同化階段、皇民化階段,以及1945年後的中華民國時期。


綏撫階段 (1895-1919)

    

日治時期的初期,日本人認為有三大陋習:吸鴉片、留髮辮、纏小腳,有關於服裝的舊俗就有兩個。

日本人沒有馬上要求臺灣民眾要放棄原來的穿著, 一開始是以懷柔政策,透過地方重要人士來影響推行,例如臺中的林獻堂先生;後來則透過保甲制連坐法推行。臺灣早年受到清朝服飾影響,男生都是剃髮結辮,日本時代剛開始推行剪辮子時並不容易,一直要到國民政府推翻滿清後,才慢慢將剪髮風氣帶到臺灣,結束男生結辮的舊俗。當時的男士大多是先將辮子剪掉,但還是穿中式的衣服,中西式合併,服裝風格上其實是較為混亂的。男生的西化是從頭部開始。

1910年代受到西方影響,臺灣服飾走向整件式的瘦長型,女生在1918年、1919年時穿著西式長裙,這是女性在解放纏足後西化的第二步。傳統的裙子是圍繞式的一片裙,用套的裙子則是從西方引進的樣式。許多女生會穿著西式裙搭配中式上衣,因此可以說女生是由下往上慢慢西化,男生則是從頭快速西化。


同化階段 (1919-1937)

  

1920年代臺灣閩南女性的衣服為喇叭袖、圓弧狀的衣襬,上衣下裙。女性幾乎都是穿西式裙,搭配西方的瑪莉珍鞋。髮型也不再是一剪梅式的劉海,而是梳得很整齊的髮型。

傳統的中國新娘服飾包含鳳冠霞披,1920年代男生西化流行速度非常快,已經換成整套的西裝;女生則是換上了白色頭紗,搭配中式上衣與西式長裙。西化歷程讓白色頭紗慢慢被接受,過去對於結婚要穿紅色的傳統堅持則慢慢被稀釋了。

1920年代至1930年代女生的衣著西化有一個重要原因,過去在私塾念書時,都是穿中式的衣服,到了日本時代的小學則改為西式的制服;日本藉由同化政策,透過教育讓小朋友從小接受西式服裝:小女生的短髮、小男生的光頭、日式制服,對於後續臺灣服飾的西化影響深刻。另一方面,受到中國大陸文化影響,1930年代的臺灣女性開始流行旗袍,成為共同的衣著記憶。

  


皇民化階段 (1937-1945)

  

到了皇民化時期,日本人在臺灣推行國語家庭與和服穿著,穿和服的人數較少,因為在戰爭時期穿和服較不方便,當時就推出了改良服。男生穿上了軍服,或稱國民服;女生則有褲裝的日式改良服。


國民政府時期 (1945年後)

  

國民政府來到臺灣之後,日式服裝的影子逐漸被排除,這時候受到更多西化的影響,臺灣民眾的髮型、服裝都與西方的很相似,尤其1950年代左右的美援時期。1950年代的旗袍也是非常受到關注的衣服款式,很多重要的場合都會有旗袍。受到西化影響,台灣也有A字裙。西化的速度式愈來愈快、愈來愈緊密。

1950年代臺灣經濟從百廢待興到漸漸復甦,人們開始對時尚更加重視。什麼時候是臺灣西化最重要的轉折呢?大約就是到1960年代。從西方的發展再回顧我們自己,可以從中認識過去的人如何看待服裝的價值。

  

左圖:葉立誠老師演講    右圖:葉立誠老師(中)與上善人文基金會劉克襄董事長(左)、張瑞昌董事合影

(本文為2016.05.21葉立誠老師講座內容整理節錄)


 
財團法人上善人文基金會 Shang Shan Human Culture Foundation 台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二段75號 02-2321-4008 版權所有©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網站地圖隱私權安全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