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絲專頁
 
   
 
城南物語
邀請各路達人透過古蹟建築、懷舊美食、舊時書店、人文藝術、自然生態、水岸文學等多元觀點,寫下台北城南的在地物語。
 
見證政權更迭的城南建築

"臺北城南在清代尚無大規模開發,現為臺北市立大學的清代治安機構參將衙門旁,麗正門外一片閒適的農村景色。日本人來到臺灣,政權機構與多數官民住所延用清代建設留在城內,但士兵的水土不服,讓第四任總督兒玉源太郎有了「出城」的念頭。"

 


文/凌宗魁

臺北城南在清代尚無大規模開發,現為臺北市立大學的清代治安機構參將衙門旁,麗正門外一片閒適的農村景色。日本人來到臺灣,政權機構與多數官民住所延用清代建設留在城內,但士兵的水土不服,讓第四任總督兒玉源太郎有了「出城」的念頭。

一八九五年後,來臺日軍的一大挑戰,是臺灣生產的蔬果嚴重不足以供應軍隊需求,影響兵士體力與健康,若待政策推廣曠日費時,緩不濟急,兒玉總督以身作則樹立典範,捲起袖子種起蔬果自給自足,從以城內原清代「番學堂」改成的總督官邸,搬到城南今古亭公園位置搭茅屋「南菜園」耕讀,同時定期舉辦與本島士紳的吟詩作畫聚會,化解漢人知識份子的反抗意識。這個象徵性的遷居,奠定日本時代早期日人遷居臺北的城市發展方向。

圖 南門工廠與小白宮(現國立臺灣博物館南門園區)

首先出城的大型機構,是確立專賣制度後,由總督府進行樟腦及鴉片製程,因地緣關係名之的南門工廠。當時總督府營繕課的技師,流行運用英國維多利亞時代常見的紅磚做為外觀表情,並引用日本著名建築師辰野金吾慣用的風格,在紅磚與白色仿石造的帶飾穿插其間增添視覺美感,目前已保存者,尚有南昌路旁的成品倉庫。至於園區內另一保存良好的歷史建物,是俗稱小白宮的物品倉庫,使用來自臺北城牆拆除後的唭哩岸岩,是臺北少數留存自明治年間歐陸古典風格的廳舍,2003年SARS期間還曾被財政部做為緊急疏散財政首長的臨時辦公室。


圖 專賣局(現臺灣菸酒股份有限公司)

隔南昌路於西側與工廠相望,同為辰野風格的華麗建築,則是從日本到國府時代皆總管專賣事業的首腦專賣局廳舍,由總督府技師森山松之助所設計,在英式紅磚風格內,以臺灣特有水果做為泥塑裝飾,強調臺灣的物產特色,一樓大廳的對稱弧形樓梯氣勢磅礡,頗有巴洛克空間的流動感。頂樓曾因鄰近元首住所而安排軍隊戒備並搭建駐守小屋,於泥塑上留下的彩繪和小屋構造痕跡都是見證肅殺年代的證據。

專賣局在戰後因二二八事件造成民眾觀感不佳而更名「公賣局」以示公正,公賣局頗為注重員工福利設施,於廳舍南側曾建造球場供員工體育活動與聯誼所用,大跨距的鋁製鋼架代表美援時期的技術時代特色,第一屆威廉瓊斯盃也曾在此舉辦。但雖然已被文化局認定資產價值登錄為歷史建築,卻仍在功成身退後被公賣局當作報廢財產拆除,原址新建保六總隊宿舍。


往南過了南海路,現南昌路、牯嶺街到重慶南路一帶曾經是日本人聚集區,雖然馬路上已不易尋得往日蹤跡,但走入小巷,仍能找到許多臺灣銀行及帝國大學的高官與教授日式官舍。其中南昌路一段31巷9號的南風原醫院舊址,在日本時代因主人交遊廣闊,曾是達官顯要與藝術家交往聚會的沙龍,由於兼具醫院與住宅的多重機能,不同於一般日式宿舍的長型街屋空間構造複雜相當獨特。

圖 臺灣教育會館(現二二八國家紀念館)

南海路泉州街交會路口的二二八國家紀念館,是日本時代展示推廣教育工作成果的臺灣教育會館。由當時的營繕課長井手薰設計的廳舍完工於1931年,彼時鋼筋混凝土構造在臺灣已相當流行,以國防色面磚裝飾外觀,則是關東大地震後對紅磚產生不信任感造成的美學趨向轉變。門框和簷帶以帶有馬雅文化風格的連續三角幾何造型陶磚裝飾,則是Art déco流行時期常見的融入各種文明特徵的做法。


圖 臺北第一中學校(現臺北市立建國中學)

多年來穩居臺北市高中龍頭寶座的建國中學,前身是日本時代為了最優秀的在臺日人子弟所創辦的臺北州立臺北第一中學校,有著如同英國伊頓公學般的階級地位。設計者近藤十郎除了是任職於營繕課的建築技師,也是後來曾任成淵學校校長的教育家。他為了設計出符合臺灣氣候需求的校舍,特別前往歐美進行新式校園建築考察,回國後發表校園設計準則於臺灣教育會誌,第一中學校校園建築,從配置到風格就是符合此種理念的作品。紅磚牆體的構造是大正時期的特色,相較其他公共建築的簡潔裝飾則是對學生樸實性格的期許,正面的雙塔樓又象徵知識的威嚴,戰爭時期雖遭轟炸嚴重損壞,所幸北側正面尚能修復回原貌。


圖 科學教育館

而在日本時代正對面的植物園,到了戰後也被劃設為教育園區,與建國中學這個知識象徵相互輝映。首先映入眼簾的科學教育館,可說是北京天壇祈年殿的重簷攢尖圓頂在臺灣的再現,天壇是明清兩代帝王為中國這個農業帝國祈穀、祈雨的祭祀場所,象徵對自然的敬畏,建築的營造也充滿對於天象和節氣的回應。雖然五四運動以後科學成為知識分子追求的目標,傳統文化成為不同理念的運動者擁護和打倒的對象,但對撤遷來臺的國民政府而言,唯有延續中華傳統文化的表徵,做為不同背景人民的社會最大公約數,也才能凝聚國族認同進而鞏固政權。

當時為了和周邊多項設施形成一個完整的學園,科教館基地被限制在改建為中央圖書館的原建功神社西南側,建築師盧毓駿多次調整,不得已將原本設置展覽廳、研習教室和講堂的放射狀平面三翼平頂長方型空間放棄,切除後成為一個一到四層六角形平面的基座,五到七層內藏類似紐約古根漢美術館斜坡廊道空間的小祈年殿則保留。雖放棄了原本比例的舒展大器,現況仍是相當具有特色的臺北地標,從城中即可望向這棟中國風味濃厚的天際線剪影。


圖 建功神社圓頂

一旁與教育會館同樣由井手薰設計,奉祀因公殉難者的建功神社,體現融合西洋、日本及臺灣三種文化風格的獨特設計。戰後由建築師陳濯增建為中國宮殿式,在羅馬式帆拱圓頂上增建中國式的琉璃瓦攢尖頂,又為這座特殊的神社增添一層文化意涵。


圖 歷史博物館

另植物園內原有日本風情濃厚的商品陳列館,戰後被改建為以墓葬文物著名的河南博物館藏為主,遷臺復館的歷史博物館,故新館舍設計為明清宮殿的中國古典風格,卵型拱的側門取法自帝王陵寢地宮常見的石室構造。

城南還有許多極具特色的特殊建築,累積臺灣改朝換代的各種歷史痕跡,就連城南這個名稱都隱含戰後中國移民懷想北京城南的鄉愁投射,種種豐厚的歷史內涵,值得親自走訪細細品味。

 

 

 

 
財團法人上善人文基金會 Shang Shan Human Culture Foundation 台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二段75號 02-2321-4008 版權所有©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網站地圖隱私權安全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