牯嶺街的巷弄中,有一家沒有名字的理髮店。招牌上沒有店名,只有可愛的卡通圖式:一把梳子與剪刀,再加上一些現已少見的霓虹燈飾。這裡不像現代時髦的髮廊,有著眼花撩亂的裝潢,而是像家裡客廳一樣,讓人感到非常自在。
來店的客人除了上年紀的婆婆媽媽,還有學齡前的小孩,理髮店阿姨體貼地將剪髮的椅子換成較大的座椅,讓客人坐的舒適安心。店裡的地上放著老家朋友種的水果,來剪頭髮的客人朋友們,還可以順道挑個水果回家。
從事美髮業三十餘年的張阿姨原是彰化縣二水人,十幾歲便北上找工作,自美髮學徒做起,到現在獨自開了一家店。店內牆上掛著日文美髮檢定合格證照,簡單而齊全的工具,足以滿足客人剪髮、染髮、燙髮的各式需求。
問起招牌為什麼不寫店名?張阿姨說:不需要特別取名字,只要掛個圖示,讓人家知道我這間在做什麼的就好了。個性直率爽朗的阿姨都會直接告訴客人:「如果我做的頭髮你不滿意,那下次就選別家,我把你弄的不高興,我自己也會覺得不高興呀!」
因為張阿姨豪爽的性格,與附近的住戶都成了好朋友。即使沒有要洗頭,路過還是會進來聊個幾句再走;過節後也常有客人帶著家裡的小東西來給阿姨吃。相對地,阿姨也會從彰化帶名產回來請客人吃。

鄰里之間互相感情要好,就像是早期社會守望相助的情誼。張阿姨並不住在這裡,但選擇留在這裡做生意,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因為這裡的人情味。張阿姨說:年紀大的客人就像是我的媽媽,年紀差不多的就是我的朋友。
小小一家店面,卻擁有著豐富人情味。店如其人,樸實可愛的店面,像老闆帶給人們的感覺一樣,沒有距離感,而是令人一見如故的感覺。走訪這間沒有名字的理髮店,不禁讓人感嘆,即使我們容易被外在的華美吸引,但在生命的最初的開始與年老時光,往往會回歸到簡單樸實。張阿姨和這家沒有名子的理髮店就這樣平凡的存在著,淡淡地構成牯嶺街中百姓生活的常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