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年臺北市實施市制重劃町名,在田健治郎總督要求在臺北尊重原有歷史脈絡的要求下,超過三分之一的新町名沿用原有地名,而臺北城南一帶自日本時代始有系統開發,居民以日人為多,故町名也較為日本化,如新榮町和千歲町,以及紀念歷任總督的兒玉町和佐久間町等,僅有南門町因位於清代臺北城的南門外、龍口町因在清代稱為龍匣口庄,為此區域延續了些許前朝記憶。
撰文/凌宗魁/國立臺灣博物館展示企劃組規劃師
1920年臺北市實施市制重劃町名,1922年完成。在田健治郎總督鑒於臺中與臺南完全日本化的新町名切斷與在地記憶關聯為人詬病,而要求在臺北尊重原有歷史脈絡的要求下,超過三分之一的新町名沿用原有地名,而臺北城南一帶自日本時代始有系統開發,居民以日人為多,故町名也較為日本化,如新榮町和千歲町,以及紀念歷任總督的兒玉町和佐久間町等,僅有南門町因位於清代臺北城的南門外、龍口町因在清代稱為龍匣口庄,為此區域延續了些許前朝記憶。
南門町內多為各類機關設施,分六丁目,為今日湖口街、南海路、和平西路、南寧路48巷、廣州街與愛國西路範圍內,包括整個植物園,以及南門小學校(今南門國小)、衛戍病院(今聯合醫院和平院區)、商品陳列館(今歷史博物館)、建功神社(今藝術教育資料館)、臺北武德殿、林業試驗所等機關設施,是城南面積最大的町。
龍口町被規劃為文教區,分五丁目,為今日南海路、重慶南路、三元街、和平西路範圍內,町內有臺灣教育會館(今二二八國家紀念館)、臺北中學校(今建國中學)、臺北女子高等學院(今國語實小)。此二町再往西及往南即為艋舺。

圖/ 市定古蹟前南菜園日式宿舍/ 凌宗魁提供
龍口町東側為紀念第五任總督佐久間左馬太總督的佐久間町,分三丁目,為今南海路、和平西路、重慶南路範圍內,牯嶺街貫穿其中。再東側為紀念第四任總督兒玉源太郎的兒玉町,分四丁目,今南昌路貫穿其中,町內包括臺灣總督府專賣局(今臺灣菸酒公司)、專賣局南門工場(今財政部、中央銀行、勞工保險局與臺灣博物館南門園區)等。城南一帶做為日本人生活區,即始於兒玉總督1899年在今日的南昌公園位置建別邸「南菜園」,為展示主政者與漢人士紳的連絡交往及示範自力農耕之地。
兒玉町東側為千歲町,分三丁目,為今金華街、南海路、杭州南路範圍內,町內有磚造之千歲町市場,是城南生活圈生活必需品的補給基地,市場建築型制與今仍保存的市定古蹟士林市場相近,規模宏大,戰後改名南門市場,1981年拆除改建為複合式功能大樓。
千歲町東北側為新榮町,分三丁目,為今羅斯福路、金華街、愛國東路、杭州南路內,靠近臺灣步兵第一聯隊及臺灣山砲隊等軍事單位所在的旭町,此區戰後仍為國軍憲兵、陸軍與聯勤司令部營區,在軍方單位遷移後,原欲規劃為住商混合的大規模開發案,後因總統蔣介石逝世而改建為中正紀念堂園區。

圖/ 國定古蹟嚴家淦故居/ 凌宗魁提供
城南由於靠近多配置於城內南側的官署,在清代尚未形成街區,故日本時代許多公部門單位如民政部、軍隊、各級學校主管的職員官舍皆擇址於此,逐漸發展出市街。如今日的總統官邸,原為李登輝副總統任期時官邸,警衛室代號曾隨接續的陳水扁與馬英九共三位總統入住而分別使用過「大安」、「玉山」及「中興」等維安代號,而其址在日本時代也是臺北醫院的院長官舍及臺灣銀行官舍群。
各級官舍中,目前尚存者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者,是原位於原南門町二丁目,今重慶南路二段2號及4號的臺灣銀行副頭取官舍。臺灣銀行為主管金融貨幣與企業貸款的主要銀行,該官舍為和洋並置的高規格格局,洋館建於1915年,為歐洲別莊風格的兩層建築,外牆為灰白色,四坡水的屋頂中央設塔樓,入口處做突出門廊,內部裝潢如樓梯扶手、牆板皆為木作,雕飾精美,1920年增建日式書院造住宅連接做為起居空間。
由於原位於副頭取官舍北側的臺銀頭取官舍,在轉作為俱樂部使用之後,頭取多住在東京官舍,但臺銀素有由副頭取升任頭取的傳統,故副頭取宅也時而隨主人身分轉成做為頭取官舍。1950年配給時任臺銀董事長與財政部長的嚴家淦居住,後來嚴家淦歷任行政院長、第四任及第五任副總統及第五任繼任總統時續住此宅,此宅便曾做為元首住居「重慶官邸」,嚴家淦卸任後仍居住該官邸。
圖/ 市定古蹟自由之家暨大同之家/ 凌宗魁提供
北側由第二任頭取柳生一義於1911年改做為臺銀俱樂部的原頭取官舍,戰後改建為鋼筋混凝土造,中國宮殿裝飾風格的自由之家,一樓設有宴會廳和會議室,二樓設有套房,做為中國大陸災胞救濟總會、世界反共聯盟的聚會地點,以及政論雜誌《自由中國》的演說場所。
比鄰而建的大同之家,做為臺灣銀行高級官員住所及休閒場所,設有網球場,反映當時上層社會的休閒風貌,前美國總統尼克森於副總統任期時曾來訪下榻。此區域2000年由臺北市政府文化局公告指定為市定古蹟,2002年公告為國定古蹟,將來將進行修復開放參觀。

圖/ 市定古蹟孫運璿重慶南路寓所/ 上善人文基金會提供
同樣位於南門町二丁目的臺灣銀行官舍群中,尚有由孫運璿任行政院長時進駐的寓所。戰後孫運璿來臺接收臺灣電力株式會社,任臺灣電力公司電力監理委員,歷任機電處長、協理兼總工程師、總經理。後任交通部長、經濟部長至行政院長,任內制定中華民國電子產業發展方向,並將半導體產業技術引進工研院,其專注經濟成長但不重視環保,也忽視文化保護的做法為人詬病,晚年在回憶錄中亦表示遺憾。
該官舍為和洋並置格局,覆紅瓦的洋館於戰後大幅度增改建為簡潔的型制,正立面有三角山牆,並設突出建築覆蓋車道的雨庇,和館保留較多原貌,前後皆有庭院,亦屬於高等官員宿舍,2006年由文化局公告指定為市定古蹟,目前已整修完畢,開放做為孫運璿科技人文紀念館。

圖/ 南風原醫院/ 凌宗魁提供
除了上述官舍之外,服務當地居民各種生活機能需求的街道住宅,也是城南寶貴但日漸凋零的獨特風景。如來自沖繩,在兒玉町二丁目開業的南風原朝保醫師,其位於今南昌路1段31巷9號的診所兼住宅南風原醫院,就是有別於官舍,格局非常獨特的複合式建築。
南風原朝保醫師於1924年購買土地,聘請建築家設計興建醫院,本人亦參與規劃討論,正面朝南的三排大窗為設計特色,能為診所室內帶來良好採光,或許能讓醫師回想起沖繩明亮的陽光。長形配置的內部機能豐富齊備,除了診間及病房,家人的房間也在此宅後方,兩層樓共有十幾個房間。
南風原醫生不只將這裡當作醫院兼住宅,因為其弟南風原朝光為畫家的緣故,此院也做為當時城南藝文人士如沙龍般的交流場所。南風原醫生本身亦社交廣闊,與各界人士交流頻繁,也時常成為他們需要開立醫師證明時的好幫手,如前述專賣局技師尾辻國吉即經南風原醫師診斷坐骨神經痛後辭官養病。
因為木造建築缺乏使用便容易因潮濕、蟲蛀而朽壞的材料特性,城南老住宅無論是否具有文化資產身分,目前許多皆傾頹倒塌,有賴社會各界持續關注。如今城市住商混合程度高,城南幾條大路已是熱鬧的商業市街,但仍不掩其豐厚的人文風采,巷內也保有難得的綠意與靜謐氛圍,在致力追求現代與進步的臺北城中彌足珍貴,是城市不可或缺的珍寶之地。
(節錄自凌宗魁〈安居城南〉,完整文章將待日後集結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