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圖的作用,不僅只在於顯示你人在哪裡,以及該往何處去,還能予人豐富的想像空間。......一些愛書人以及喜歡逛書店的網友便也激發奇思妙想,開始提出所謂「書店旅遊」(Bookstore Tourism,或稱「書店觀光」)的想法,藉由網路媒介的宣傳號召,強調以「逛書店」為主題,建議同好者一起揪團舉辦旅行,甚至還能來一場酣暢淋漓的「書店環島之旅」。
撰文/ 李志銘/ 作家
書店觀光的想像圖景:獨立書店之旅
地圖的作用,不僅只在於顯示你人在哪裡,以及該往何處去,還能予人豐富的想像空間。
就在台北知名地標101大樓正式落成啟用的那年(2004),晨星出版社推出了全台第一本以《台灣書店地圖》為名的導覽冊,其內容性質則如該書副標所宣稱「最豐富的書店散步指南」,拿在手上沉甸甸的一本,厚達四百多頁銅版紙彩印,不惟文字介紹詳實,加諸圖片豐富且誘人。作者帶著一部相機全台走透透,透過地毯式的書店景點踏查,將之彙整歸納為「主題書店」、「綜合書店」、「舊書店」、「連鎖書店」、「網路書店」等各類型,完整呈現台灣書店「小而美」兼具在地特色的多元風貌。
約莫這段期間,一些愛書人以及喜歡逛書店的網友便也激發奇思妙想,開始提出所謂「書店旅遊」(Bookstore Tourism,或稱「書店觀光」)的想法,藉由網路媒介的宣傳號召,強調以「逛書店」為主題,建議同好者一起揪團舉辦旅行,甚至還能來一場酣暢淋漓的「書店環島之旅」。
此處「書店旅遊」的源起,據說最早來自賴瑞.波慈萊(Larry Portzline)這位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社區大學任寫作課的兼職講師,在2003年首度發想的概念。當時散佈在全美各地、獨具風格特色鮮明的獨立書店,在那幾年因遭到美國大型連鎖書店的蠶食鯨吞,加上網路書商劇烈的折扣競爭,促使這些地方的小型書店經營處境愈益艱困。於是賴瑞決定自己單獨組團、針對書店導覽籌畫旅遊行程,如此一來不僅達到親近閱讀的宣傳效果,還能為書店本身增加收益。孰料消息一出,報名者踴躍,立刻額滿。旅途中,賴瑞除了帶領團員參訪各家書店之外,也會和他們共同談論書店經營和圖書出版等話題,最後則以觀看《電子情書》這類與書店相關的電影欣賞結束遊程。
賴瑞的做法後來引發了一些人的熱烈共鳴,甚至還將他平日閒暇時客串書店觀光導遊的心得整理出版為《Bookstore Tourism》(書店旅遊)這部「大作」(書本身薄薄一冊,只有一百頁出頭,內容卻相當務實地簡述了獨立書店發展史、圖書出版市場概論,乃至如何策劃書店旅遊的具體操作流程)。

圖/ 賴瑞.波慈萊(Larry Portzline)首倡「書店旅遊」的經典著作《Bookstore Tourism》/ 李志銘提供
「書店地圖」新熱潮:當一間書店成為了觀光景點!?
地圖從來不只是形之表象的標記與符號,我們對空間的理解,往往受限於地圖(繪圖者)本身經過無數的取捨、刪改和想像所構成。
及至2012年,台灣人對於「逛書店」一事漸漸又再掀起一股流行熱,甚至將之視為一種時髦的象徵(譬如我就曾在「舊香居」書店時常遇見有年輕客人來逛店裡只是為了拍照打卡,而不是為了找書),這一年不但有台大師生尋訪校園周邊所在的溫州街、羅斯福路、汀州路一帶巷弄書店踏查繪製的「溫羅汀讀書地圖」問世,亦有台北重慶南路書店業者有感於閱讀書市沒落、意欲重振昔日風華而自行編印的「重慶南路書街地圖」,接著更有獨立書店業者和文化部(提供經費補助)合作出版,收錄了全台六十四家書店訊息、號稱是「台灣第一張」的「獨立書店推薦地圖」,首批印製了十萬份提供給全台獨立書店發放。上述流風所及,就連台中市府文化局也趕在年底(2012)製作發行了小小一冊附導覽圖的《臺中特色書店尋寶指南》。
但教人失望的是,後來其中這份在眾多讀者期待下問世的「台灣獨立書店推薦地圖」儘管夸夸其言地訴說著種種理想,其結果卻顯然有所落差,無論就地圖的實用功能與美感表現而言都相當粗糙,包括整張圖文位置和比例扭曲變形,編排枯燥又呆板,卒令那些原本抱著深切期望的愛書人著實情何以堪!
2013年,「台灣獨立書店文化協會」正式成立,翌年(2014)旋即出版了《福爾摩沙書店地圖冊》,內容標註全台從北中南、東部乃至離島區域共一百三十多家獨立書店資訊。此後在這幾年內,拜文化部積極推動所謂「圓夢計畫」、獎勵「青年返鄉開書店」的政策補助所賜,不少年輕世代創業的小型(特色)書店如雨後春筍般紛紛湧現,書市上有關逛書店的導覽指南,以及各類書店地圖也跟著流行了起來。
此處有趣的是,對於一般新手書店來說,能被納入書店地圖即意味著更有機會在讀者面前曝光,說不定還會帶來許多人潮及商機。然而有些原本已有固定客源與熟客的店家卻有不同想法,他們並不希望為此招引來過多只是想「拍照參觀」的書店觀光客而影響了原本的服務品質。
如今幾乎年年不斷更新問世的各種「書店地圖」看似熱鬧滾滾,其內容卻大抵不脫千篇一律把書店當作觀光景點的制式化導覽。而我以為在這當中做得最成熟、編輯概念也最完整的,乃是2006年詩人路寒袖擔任高雄市政府文化局長期間、由該單位策畫發行的《走學高雄—書地圖》,它不僅針對各種不同屬性的書店進行了更細緻的分類,同時也更進一步把原本宣傳「書店景點」的單一視野提昇到了推廣公民閱讀的高度,將所有在地的圖書館、民間藝文社團與讀書會等相關單位資源一併納入整合,儼然帶來一片新氣象。

圖/ 2006年高雄市政府文化局策畫發行的《走學高雄—書地圖》/ 李志銘提供
若只著眼於固守書店本身的一畝田,人們毋寧樂見有愈來愈多推廣閱讀種子的獨立書店出現。然而,一旦我們將眼界放寬、拉長時間來看,便該了解書店的生存便是攸關城市文化的根基,更為整個國家推動全民閱讀教育之一環,需要長期持續地耕耘和關注。
至於書店,吾人認為最重要的仍是經驗的「傳承」,因此與其一昧只給年輕人補助、要他們跳進來開書店(很多情況是,等到補助款花完了,那家書店往往也跟著倒閉),倒不如把輔導重點放在那些已行之有年的現存書店業者,讓他們在既有基礎上面能夠好好把經驗承接累積下去。
很遺憾地,人們往往總在失去了某些東西之後,才會開始懂得珍惜。或許將來有一天回顧時,我們也可以來辦一場別開生面的書店地圖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