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絲專頁
 
   
 
好食城南
歷史悠久的城南,百年來一個個攤位、小吃店、餐廳匯集成大時代特有的味道,滿足老饕的胃口、撫慰遊子的鄉懷,也增添了街坊鄰居的餐桌風味。

上善於2015年起,從自南門市場出發,探訪、紀錄城南飲食店家對食物的堅持與故事。藉由一趟趟的尋味旅程,覓回那城南的飲食、人文與漸忘的風景。
 
柴米油鹽間的生活況味 走訪城南雜糧行

在巷弄轉角遇見一間販賣五穀雜糧的小商店,食材的繽紛顏色和風味填滿空間,帶著挖寶的心情踏入店裡,許多生活點滴一一浮現心頭。原來,買慣了的米糧油醬都是味覺的繩索,牽引並指認出記憶的來處:冬日裡媽媽煮的甜滋滋的紅豆湯、年節團聚時吃的炒什錦,或是日日享用的某品牌香米…...。

客人有說不完的飲食記憶,為鄰里供應生活所需的雜糧行也有隱藏版的故事,上善人文基金會目前正積極募集城南一帶的老故事、老照片,記錄美味背後的故事。我們在農曆年前走訪城南的雜糧行,紀錄屬於他們的酸甜苦辣心情。

「協盛福州商店」是南門市場的老字號店家,從南門市場還在羅斯福路上的日式矮房子時就開始經營,販賣傳統的米糧穀物、醬油、紅槽等食材,同時也供應了福州人「家的味道」。趙老闆回想起年幼時,在一整年的節慶時分,長輩總會製作應時應景的食物:過年會做福州芋頭年糕(也稱肉丸),內餡有肉、芋頭,加入一點地瓜粉、蓮藕粉還有醬油去製作。元宵節會搖元宵,到了清明節則有綠色的清明糕,傳統都是做鹹的口味,協盛的清明糕內餡卻是甜菜脯,是其他地方吃不到的美味。端午節販賣南北粽,中秋節時會做福州月餅,如同廣州月餅一樣用模子去壓出形狀的油皮月餅。入秋之後,還會用糯米和紅麴發酵製作紅糟,冬至則販售湯圓。由於商品洋溢著鮮明的福州特色,曾是外省老兵購買家鄉味食物、緩解思鄉之情的慰藉。

搬入改建為大樓的市場現址後,協盛慢慢收掉熟食,並因應現代人講究養生的風潮,增加販賣健康養生的五穀雜糧、堅果類食品的比重,但仍堅持著提供福州魚丸、年糕及紅糟的傳統,用老味道封存往昔甜美的回憶。

同樣是位於南門市場內,以販售醬菜、蜜餞漬物和罐頭為主的「南門醬園」,鍾老闆傳授外省家族在過年前經常會炒的一道菜「炒什錦」,客人可以運用醬園提供的醬黃瓜、嫩薑、豆干、香菇、金針、木耳,巧手將每一樣食材切得細細長長,再炒出一道顏色漂亮、滋味醇厚的菜。老闆笑著說,這道菜顧名思義就是富貴吉祥的象徵,他期望客人能藉由在過年期間享用炒什錦,祝福未來一年的生活平順富裕。

位於同安街上的「玉瑪行」,前身是從日本時代就在古亭做生意的碾米廠,由現任老闆承接後轉為專賣米糧和南北貨。老闆娘黃小姐來到城南工作生活已20年,最喜愛此地的文教區氣質,整個區域總是安靜閒適,令人沉靜下來。老闆娘聊起現代人較少以勞力工作維生,大量吃米飯的風氣漸減,米糧行必須轉型為貼近現代人的生活方式才能生存,例如賣米糧就精選新鮮且品質好的池上米及關山米,讓客人可以安心享用誘人的米飯;為了符合小家庭的需求,她將燕麥豆類都包裝成可順手帶走的小份量包裝。商品種類齊全的小商店猶如巷口的便利站,街坊鄰居若缺了食材便往這裡跑。除了提供傳統原料之外,老闆娘希望鼓勵這一代的年輕人多動手做菜,所以她常常跟鄰近的婆婆媽交流私房料理秘方,並熱情地提供食譜給客人,保留一份與街坊互動的濃厚人情味。

身處在賣場林立的都市中,經營傳統的雜糧行並不容易,城南的雜糧行以誠信待人、與鄰里顧客溫馨互動,致力發展各自的經營特色。問一句覺得辛苦嗎?玉瑪行老闆娘笑著回答:「是快樂的時間比較多,我們每天跟客人互動,每天都會擦出不一樣的火花!」

 
財團法人上善人文基金會 Shang Shan Human Culture Foundation 台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二段75號 02-2321-4008 版權所有©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網站地圖隱私權安全政策